近日,由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七届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设有“照料经济与美好生活”“老龄社会与健康中国”“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科技赋能与数字社会”四个单元。在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的24名青年学者代表分享了研究成果。

范佳华老师在“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单元做了题为《乡村黑恶势力的治安防控研究——从个体化防控到组织化防控》的主题报告。报告以田野调查所获取的丰富经验材料为支撑,充分借鉴福柯在《安全、领土与人口》课程中提出的权力弥散化理论,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在乡村空间的“下沉——回缩——再进入”探讨乡村黑恶势力的治安防控问题。研究认为本次乡村空间的扫黑除恶斗争主要是通过党的组织网络和政府的组织体系进行,并在组织建设和组织网络渗透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使社会本身趋向高度的组织化,最终主要通过组织来实现国家对乡村黑恶势力治理的目的。但是也要看到这种治理机制中纵向网络不断强化、行政主导明显,而横向网络虚弱、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只能构建起貌似网络治理的结构框架,实则是国家控制的变通模型。为此,研究主张在常态化的乡村黑恶势力治理过程中应遵循“自下而上”的组织化权力与“自下而上”的组织化权力协调运作,避免运动式治理之后再次陷入个体化防控的困境。在具体实践中应以乡村空间执政党主导的共同体建设作为防控核心,将警务实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把县域治理空间作为关键节点,同时国家在控制权的运用过程中要将乡村黑恶势力常态化治理置于强联结系统上。
范佳华老师表示,通过参加此次学术论坛提升了科研能力,拓展了学术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在未来的求学之路上一定会继续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学院内涵建设贡献力量。